<u id="tauxm"></u>

<b id="tauxm"></b> <u id="tauxm"></u>

<b id="tauxm"><address id="tauxm"><optgroup id="tauxm"></optgroup></address></b>
<b id="tauxm"><small id="tauxm"></small></b>

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素養提升

發布日期 : 2022-10-21 點擊次數 : 來源 : 《山東教育》(小學)

近年來,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學校努力建設“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育人新體系,深入挖掘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學校通過對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的開發、實施路徑的探索、勞動場域的確立,打通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協同聯動的育人實施空間,將勞動教育的價值融合在課堂學習、班級建設、學?;顒?、家庭擔當和社會公益活動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與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品質。

一、重視課堂學習,實施科學有效的勞動教育課程

1.整合使用勞動教育教材

2018年以來,學校組織教學研究團隊與學生工作研究團隊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頂層設計與開發。以綜合實踐教師和班主任團隊為主體的勞動教育課程研究團隊相互支持、相互補充,進行系統的教學集備和研討,開發出一套基于校本實際的勞動教育課程?!读x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布,使研究團隊對勞動課程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及實施等有了全面系統的掌握,為勞動課程科學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確保勞動課程的開設質量,學校聚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依托青島市教科院主編的《勞動教育》教材進行授課。該課程從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創新思維,助力成長、奠基未來的維度出發,滿足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授課過程中,教師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深入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編寫特點,關注勞動課程內容的螺旋上升。圍繞由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設置的十個任務群,將教材內容合理取舍整合,在不同學段實施相應勞動項目,并根據課程目標和勞動素養要求適時做出評價,激發學生勞動創造的熱情,引導學生學思并進、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增強獲得感、幸福感。

2.做好學科間的課程融合

學校在使用好《勞動教育》教材的同時,特別注重學科融合,努力做到全員育人、全學科育人。研究團隊探討“1+N”多學科教師協同教學模式,根據授課內容將勞動課與班隊、科學、語文、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進行跨學科融合。

以勞動教育探究春分節氣為例,每個年級開展不同主題的探究活動,既關注活動的節律性、人文性和科學性,又與各學科融合,形成整合融通的完整活動。例如,一年級畫春牛、折春牛(與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融合),二年級豎蛋比賽(與班隊、道德與法治融合),三年級寫植物變化觀察日記(與語文、科學融合),四年級盆栽綠植(與科學融合),五年級為家人制作“春菜”(與道德與法治融合),六年級學習果苗嫁接與修剪(與科學融合)。

在學校勞動課程的設置中,每個年級都形成了校本化勞動清單,既注重“縱向銜接”,又注重“橫向融通”。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美育融合,與珍惜勞動成果的德育融合,還有與創新勞動的智育融合,與身體力行堅持的體育融合。研究團隊持續深入的研究,因地制宜對勞動實踐活動進行重組,創造性開展了“以勞育全”的新勞動教育。

二、重視校內實踐,因地制宜開辟勞動教育場域

1.開展行之有效的小崗位建設

學校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努力避免勞動教育窄化、走偏、淺表化,將小崗位建設作為學生勞動教育的一項重要補充。通過小崗位建設,激發學生的內生力,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管理能力、服務意識和勞動品質。

學校根據各學段的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每個班級和年級都設置了不同的小崗位。學生從崗位設置到崗位競聘、崗位鍛煉、崗位評價、崗位輪換、崗位升級各個環節,全程以小主人的身份參與班級或學校建設和管理?!白o綠小園丁”“黑板美容師”“節能小衛士”“眼操小專家”……一個個喜聞樂見的小崗位名稱,既詮釋了學生們的崗位職責,又讓他們在勞動中享受到了為班級、學校服務的樂趣,在崗位實踐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同時,學校還注意加強崗位之間的橫向溝通。以勞動部長與“黑板美容師”“節能小衛士”“桌椅小排長”的關系為例,由班委或隊委擔當勞動部長,勞動部設置的各崗位工作即為部長的管理內容。這樣便于及時對崗位履職情況進行評價,還能有效避免因人缺崗致使班級或學校日常生活受到影響。

2.開辟“和美田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學校立足自身資源優勢,自2015年起在校內開辟了擁有1080平方米菜園和1482平方米果園的“和美田園”。果園內種植了櫻桃、蘋果、山楂、石榴、柿子等各種果樹80余棵;菜園根據不同季節種植應季蔬菜。學校將基地劃分為多塊試驗田,每個班級認領一塊,并根據學生建議為各班級責任田定制個性化班牌和農作物標識牌,學生可以通過標識牌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各班學生根據自己認領的任務,定期輪流對農作物進行養護。

學校依托校內實踐基地,整合各學科資源,依循二十四節氣引領學生開展種植養護活動,每年舉辦“種植節”和“采摘節”,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各班級以校園“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主題系列活動為載體,開展了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真正來自學生生活的勞動教育。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勞動中,豐富了學生的勞動體驗。

學校還聘請了專業的種植師傅。每次校內實踐活動開展前,種植師傅都會對學生講解農作物的管理知識,再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學校還與青島市農科院合作,定期邀請農業專家來學校為學生們講解果樹嫁接與培植等知識。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學生們邊學知識,邊進行勞動實踐,認識了許多水果和蔬菜,學會了種植紅薯、白菜等作物。每到豐收季節,學校還會組織學生進行采摘、品嘗,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勞動所得帶回家與家長分享,真切感受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意義。

三、重視校外延伸,千方百計豐富學生勞動體驗

1.制定家庭勞動清單

學校研究團隊通過家庭勞動教育研究提出家務勞動內容,制定了1至6年級家庭勞動清單。小學低年級主要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讓學生學習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勞動樂趣,知道人人都要勞動,如疊被子、整理書包、擇菜等;中高年級主要圍繞衛生、勞動習慣養成,讓學生做好個人清潔衛生,主動分擔家務,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勞動光榮,如分類投放垃圾、做簡單的家常菜、在家長帶領下參加校外志愿服務等。學校規定每周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的勞動時間,1至2年級不少于2小時,3至6年級不少于3小時,將勞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通過家校溝通,與家長達成共識,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三種方式對學生居家勞動情況進行評價,既關注過程性評價,又注重階段性綜合評價。

2.拓展校外勞動基地

學校充分利用周邊社會資源,在銀行、書店、博物館、消防隊、大商場、研究所等場所建立了32個“和美樂行”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勞動實踐鍛煉,增加學生的勞動實踐經歷,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統一。學校將校外勞動實踐基地進行了分類,學生到了相應學段都能到相應的實踐基地參加活動。每學年,學校都會組織學生走進嶗山“二月二”農場、中國大洋樣品館、中科院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民俗文化中心等勞動實踐基地,體驗各具特色的勞動,感受多姿多彩的文化,在勞動中增添本領,陶冶情操。

3.開展社會志愿服務

學校依托少先隊和班級家委會,組織學生開展垃圾分類、植樹護綠、扶老助困等形式多樣的校外志愿勞動?!盀榄h衛工人送溫暖”“致敬白衣天使”“共筑碧海藍天”……學生在一次次公益活動中利用知識技能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豐富了學校勞動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強化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獲得勞動價值的積極體驗,學會了認識世界、塑造自我,實現了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勞動教育,重在育人,貴在提高實效性。近幾年,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學校通過構建系統完整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積極探索有效的實踐路徑,形成了“人人崇尚勞動,人人踐行勞動”的良好氛圍,勞動教育已成為學校一張靚麗的名片。

美女裸体色黄污免费视频

<u id="tauxm"></u>

<b id="tauxm"></b> <u id="tauxm"></u>

<b id="tauxm"><address id="tauxm"><optgroup id="tauxm"></optgroup></address></b>
<b id="tauxm"><small id="tauxm"></smal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