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還想這樣上課”——大單元、大概念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例實踐
發布日期 : 2022-10-21 點擊次數 : 來源 : 《山東教育》(小學)
教育家陶行知告訴我們:“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蹦敲?,怎樣培養學生的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呢?我在教學四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第七課“我們的衣食之源”時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實踐。
一、打破模式,跨界融合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當前,絕大部分四年級的學生對農業生產缺乏了解。
“我們的衣食之源”設置了兩個部分的教學內容。第一部分“白白的大米哪里來”,第二部分“美好生活的保證”??梢哉f課程主題清晰明了,就是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者在農作物的種植和生產過程中付出的辛勤勞動,了解農業生產的主要種類以及他們與人們的關系,懂得尊重勞動者的辛勤付出,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之前的教學模式是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老師搜集案例,情境導入、觀看視頻、引導交流。表面上看學生似乎懂得了道理,但是我總覺得這樣不足以震撼學生的心靈,課程目標的實現是大打折扣的,取得的育人效果也不過是“雨過地皮濕”罷了。于是,我先咨詢了語文老師,了解學生的習作水平,他們已經具備了細致的觀察和思考能力,能運用恰當的語言,圍繞一個意思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又向美術老師和音樂老師進行了學生能力和學習進度的咨詢。萬事俱備,我的新的學習模式也誕生了——把課程創新為一個個帶有奇思妙想的小話劇,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組織以農產品名稱為名的話劇組,讓課堂成為學生智慧精彩綻放的舞臺。
二、組建小組,各顯神通
我提前三周將這一課程策劃給學生講明后,全場沸騰了。孩子們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內容,選擇角色,個個躍躍欲試。他們用心為自己的話劇組起名字:“米寶寶歷險記”“水的故事”“蔬菜大會”“我是玉米”“棉花的傳奇一生”等等,新奇的創意大大出乎我的預料。接著我布置了第一周的任務:1.搜集來源。依據自己所選內容查找物品的來源,以自述的形式寫下來,可以配上圖畫。2.觀察生活。這一產品為我們做出了哪些貢獻?生活中有哪些節約和浪費它的現象?把你最生氣的浪費故事、最感動的節約故事整理出來。3.采訪。根據你最想了解的問題采訪身邊的人,做好采訪記錄。完成資料搜集后,我深入各小組,在語文老師和熱心家長的支持下,指導他們編寫了關于衣食的童話劇,編劇完成后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排練。更令人感動的是,有些學生的爺爺奶奶也積極參與排練,為孩子們的道具準備和背景布置出謀劃策,甚至自告奮勇友情客串。當學習與創造成為享受,還談什么負擔呢?
三、如約而至,精彩綻放
三周后的道法課來到了,為了讓孩子們充分展示,我那天下午調了課,校長知道后,早早為孩子們打開了多功能廳。孩子們穿上自己設計的演出服裝,拿著自己制作的各種道具,舞臺的背景則是他們自己為劇情發展配置的圖畫。臺下,校長、語文老師、美術老師、音樂老師和熱情的家長們都在為他們助陣?!翱蓯鄣拇竺住痹诠旁姟稇戅r》的唱誦中上臺了,她娓娓述說著稻子的悠久歷史。在細細春雨中播種,發芽,長成秧苗,在“農民伯伯”(爺爺扮演)的管理下成長為稻子。風雨來了,爺爺焦急地去搶收稻谷,全家齊動員把所有能遮雨的雨衣、油布,包括自己穿的外衣都蓋在了稻子上……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孩子們扮演的“米寶寶”經歷著收獲后被小主人扔掉、滾落桌下、被螞蟻拖走等悲慘遭遇,聚在一起悲痛地訴說自己的辛酸。聽著他們的訴說,全場都靜得出奇,那是心靈被觸動的驚醒與反思。在孩子們的童話劇中,“西紅柿”會唱出自己的身世,“土豆”會為大家科普蔬菜知識,“玉米”會帶領大家觀光與玉米有關的藥品廠。臺下觀眾熱烈的掌聲就是對學生精彩表演的贊賞與肯定。結束時,家長說:“這樣的學習太有趣了,孩子回家就積極找資料,也不出去瘋跑了。把《憫農》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還對著每一個農具查找用處和來源?!? “現在再也不剩飯菜不浪費了?!焙髞?,語文老師還據此讓學生寫自己經歷的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美術老師開展了“謝謝你,我們的衣食”畫展。老師們都感慨于活動的成功,說連平時不喜歡畫畫、不喜歡寫作文的同學也表現得非常優秀。孩子們則興奮地說:“老師,我還想這樣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