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對話的節氣課程實踐
發布日期 : 2022-10-24 點擊次數 : 來源 :
二十四節氣,是包含了自然變化、物候特點以及天文學、農耕文化等多方面知識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載體?;凇白層變河H近自然、體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考,我園把二十四節氣融入課程,在豐富幼兒園課程資源的同時,引導幼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幼兒在體驗式學習中觀察、感知自然變化并與自然形成有效聯結,獲得多方面的整體發展。
從沉浸式自然體驗入手,找到節氣資源中最適宜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內容,預設融幼兒生活、節氣人文知識和自然資源為一體的節氣體驗活動,形成系列節氣特色活動框架,支持幼兒在與自然對話的過程中學習
沉浸式自然體驗,即讓幼兒置身于自然環境中,運用多種感官與自然中的各種事物互動,圍繞幼兒自然發展的核心經驗,通過觀察、探究和表征自然,讓幼兒獲得與自然有關的發展。一是引導幼兒觀察氣候,感知自然變化并與自然形成有效聯結;二是支持幼兒親身體驗,經歷植物的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系列實踐活動,感知陽光、空氣、水與植物的關系;三是幫助幼兒習得生活經驗,在自身的生活實踐中感知四季變化,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首先圍繞節氣資源和各年齡段幼兒的學習發展特點進行研討,基于幼兒現有經驗和當下興趣,解讀并研判節氣資源價值,由“幼兒學什么”的問題出發,鏈接“最近發展區”,生發節氣主題課程的實施框架和具體內容。比如,順應節氣物候而擬定相應的一些活動,立春做春餅、雨水聽雨、驚蟄賞桃花、春分摘野菜、清明踏青、谷雨種植、大暑戲水等,各班教師就這些內容與幼兒展開對話討論,商討具體活動的開展。以“雨水聽雨”為例,師幼一起討論以下話題:選擇在什么地方聽雨,穿戴怎樣的雨具,可以在雨中玩哪些游戲,古代有哪些描寫雨水節氣的有趣的詩詞,小朋友能不能寫一首有關雨水的詩,畫家筆下有哪些好看的雨水的圖畫,小朋友怎樣畫雨……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兒園課程不是成人的讀物或成人知識的系統輸出,而是一種在生活(包括集體生活)的情況下,兒童通過活動可感知、可體驗的適合兒童的文化。兒童活動的過程就是文化化的過程。這種文化化的過程應是在與教師和同伴‘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對兒童來說,‘對話’的內容是適合兒童身心需要的經驗?!币虼?,我園在預設節氣主題活動的過程中,特別重視幼兒與周圍人、事、物的對話,讓幼兒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去感知新信息,鼓勵幼兒在自然中充分運動、大膽交往、主動探索,獲得多元發展。
從沉浸式環境體驗入手,創設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節氣主題情境,形成彰顯美學意蘊、利于幼兒高度參與互動的生活、游戲空間,支持幼兒在與環境對話的過程中學習
沉浸式環境體驗,即將自然中的節氣元素和節氣文化融入幼兒園的環境布置,引導幼兒與環境互動,圍繞幼兒親身參與的節氣活動,讓節氣資源與幼兒建立起親密關系。一是將自然“裝進幼兒口袋”,鼓勵幼兒收集各種貼近生活的自然物,創設多個充滿自然元素的功能坊,如石工坊、木工坊、陶泥吧或者用自然物進行美工創意的美工坊等等,引導幼兒開展各種與優秀傳統節氣文化相關的民俗民藝制作活動;二是把節氣“放在幼兒眼前”,引導幼兒把自己參加的節氣特色活動畫出來張貼在墻面,或把收集到的節氣圖以及與節氣相關的物件布置在某個區域,形成幼兒可以自由與之“相親近”的節氣主題小景致,展現出節氣與眾不同的感召力;三是把節氣文化“融入幼兒生活”,如“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團”“立秋吃西瓜”“冬至吃餃子”等,再以有趣的節氣歌和適合幼兒欣賞的有關節氣的古詩詞作為環節音樂,引導幼兒在一日生活環節中欣賞,或引導幼兒自由講述與節氣相關的生活故事,交流在節氣特色活動中的心理感受和感知體驗。
美國帕特麗夏·韋斯曼和喬安妮·亨德里克所著的《幼兒全人教育》一書中有這樣的觀點:“了解兒童發展及學習方面的知識,包括了解每個年齡和發展階段的特質,能幫助你判斷什么才是對兒童而言最佳的成長經歷?!币虼?,我園特別重視在環境中展示幼兒的學習經歷、再現幼兒的經驗,以做到“讓幼兒看見自己的學習和成長”。比如,在展示幼兒的自然物美工創意作品時,我們會有意識地呈現孩子在不同階段的作品并進行詮釋,讓大家看到孩子們是如何一步一步不斷完善并最終完成讓他們滿意的作品;在呈現幼兒表征的節氣特色活動時,我們也會用音頻錄制孩子們自己講述的“節氣特色活動故事”并轉換成微信二維碼,讓大家可以利用手機“微信掃一掃”的功能邊賞畫邊聽講;在展現與節氣相關的古詩詞時,我們也會同時展現不同幼兒圍繞同一個主題而自創的“節氣詩”“節氣畫”,讓幼兒看到伙伴們不同的表達與表征。
在完整而富有質量的環境中,一切順其自然地“發生”,孩子們自由地與環境對話,呼吸濃郁的節氣文化氣息,獲得充分自主的發展。
從沉浸式游戲體驗入手,創新具有優秀傳統文化氣息的民間節氣游戲,創設幼兒可自由結伴、自主交往的自主游戲場域,支持幼兒在與教師、同伴對話的過程中學習
沉浸式游戲體驗,即把與節氣相關的民間游戲與自然體驗活動、園內區域活動融為一體,讓游戲真正融入自然,激勵幼兒在游戲中與教師、同伴充分互動。一是篩選有價值的民間習俗進行游戲改編,使之轉化成適宜幼兒動手操作、直接體驗的游戲活動。如立春節氣,在美工區帶孩子們做立體剪紙“剪春”,在引導幼兒體驗民俗的同時建立生活的儀式感;科學區帶孩子們玩“鞭春?!?,即利用液體壓強的原理,讓拼搭好的春牛在推拉注射器的時候往前走,感知農耕文化中農民的耕作;戶外游戲時帶幼兒玩“空氣炮”,拉伸氣球制造空氣壓強,趕跑“紙片年獸”。再如雨水節氣,利用液體分層原理帶幼兒在瓶子中制造“彩虹雨”。還有清明節氣時放風箏、踢足球、蕩秋千,立夏節氣時賽龍舟、翻花繩、挑冰棍等等。二是在幼兒園原有的游戲場域融入節氣元素,為幼兒提供具有濃郁節氣文化氣息的自由游戲天地。如:沙池里,我們巧妙地藏入了一些畫有節氣內容的漂亮小石頭,孩子們可以玩“尋寶”游戲;圍墻轉角處沒有修整過的野草地,我們撒下了車前草、馬蘭頭、野蔥、蒲公英等種子,孩子們可以去找野菜做春餅;竹林內,供孩子們鋪設“挑戰者之路”的輪胎、油桶、木條等,都畫有節氣特色的圖畫;圍墻邊,既是孩子們涂鴉的場所,也是孩子們打靶的練習場,再加上具有挑戰性的攀爬組合運動設施,以及材料架上根據時令節氣而提供的各種仿真動植物,這里就變成了孩子們的運動游戲區,有時又成為自然探索區或角色游戲區。三是根據班內節氣主題課程中孩子們正在探索的內容,設置室內外聯動的游戲場。如驚蟄節氣時,班級里開展與動物相關的探索活動,我們就在戶外的菜園、樹林、竹園、池塘等地方提供放大鏡、小鏟子、網兜等小工具,讓孩子們在自主探索中發現驚蟄之后昆蟲萌動、桃紅李白、鶯鳴燕來的自然現象。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每一個進展都是教師在具體班級的實踐中,在來自同班級教師的討論中實現的。所以,課程的研究和實踐應該以班級為基點?!蔽覀儼选芭c自然對話的節氣課程實踐”看作是“在多種因素持續相互作用過程中動態生長的、建構性的深度學習課程,是一個以促進兒童經驗生長為基點、由下而上的實踐課程”,重視“讓幼兒親歷大自然的生息起落,體驗自然與生命的力量”,強調“班級自主生成課程和園內逐級課程審議”,以兒童視角努力看見“幼兒學什么、怎么學、學得怎么樣”,并以問題反思節氣課程的生發點和教師支持幼兒學習的有效策略,建立節氣資源和課程建構之間的多元聯結,從“看見兒童、追隨兒童、支持兒童”出發,師幼共同創生節氣課程,讓幼兒在與自然對話的過程中涵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體驗責任擔當,嘗試實踐創新,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獲得健康、科學、語言、藝術、社會五大領域的整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