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如何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發布日期 : 2022-10-26 點擊次數 : 來源 :
“雙減”政策的推行,意在全面修復教育生態,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但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僅依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很難真正實現“雙減”的目標。家庭教育也應做出相應的變革。因而,更新家長教育理念、轉變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協同”的育人機制,便顯得非常重要。
一、搭建家校溝通平臺,更新育人觀念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許多家長確實感受到了時間和經濟上的放松,但內心的焦慮卻加重了。部分家長仍秉持著片面的教育觀,引導孩子一味追求分數,這樣的唯分數論觀念是家長感到焦慮的根源。只有打破這種錯誤觀念,才能真正為學生減壓減負。
家長的觀念是長期形成的,需要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幫助,才能實現思想的轉變。搭建“家校聯合”溝通平臺,確保家長能夠獲取準確而科學的教育信息,才能及時消解家長對中學教育變革的恐懼和疑慮感。其中,定期舉辦家長會、開展家庭教育方法講座等,在幫助家長重新樹立育人觀念、提高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技能等方面,往往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學校因疫情防控實行線上教學期間,利用教師與家長線上溝通較多的便利,適時、適量地提供有關“雙減”政策下的教育方法、教育策略等文章供家長閱讀。不少家長在細細閱讀后深有啟發,對學?!半p減”工作的配合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學校與家長在“雙減”工作上的信息溝通,線下、線上結合,實現了教育學生和引導家長的雙重效果。
二、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
實施“雙減”政策后,學生擁有比較充裕的自主時間。為使這些時間不被荒廢,學校與家長要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與個人興趣的激發。
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興趣愛好、學習風格、學習基礎、學習潛能等方面的差異,通過多層次的教學與作業,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學校還要充分尊重學生家長的教育自主權,引導家長在配合學校教師工作的同時,主動開發孩子在學校教育范圍之外的興趣與技能,不以考試分數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的高下與優劣,從滿足孩子的需求出發,鼓勵其個性發展。只有扎扎實實地做到學校、家庭在實現“雙減”工作上的兩位一體、共同發力,才能為培養未來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筆者所在學校,為了支持學生的個性發展專門成立了器樂、書法、朗誦、體育等多種多樣的課后興趣班,讓學生自由選擇。經過不到四個周的時間,學生在這些興趣班上,不僅成長很快,而且還充分展示了個人的特長。這種做法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各個方面的一致好評。
三、重視學生獲得感,增強學習動力
中學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漸細膩,情感波動也會對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造成較大影響。因此,教師與家長需要不斷地自我完善。在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的教授不能脫離當前社會現實,教師要賦予知識“時效性”,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家長在課后要積極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與課堂知識相結合。通過家、校雙方的共同努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知識獲得感,并引領學生體驗社會生活以及個人成長的正向情緒。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個人成長發展,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如在語文課上,教師把當下的一些熱點事件適量地滲透到課堂的講解上,讓學生在關注社會事件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既可以開闊視野,還可以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去。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獲得感,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雙減”政策的實施,不僅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考驗著學校的教學水平和家庭的教育智慧。只有家校聯合、攜手共進,才能更好地為孩子們的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