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行走的課程”——基于核心素養的混合式項目化學習校本課程開發
發布日期 : 2022-10-26 點擊次數 : 來源 :
項目化學習與未來社會發展對人的素養要求密切相關,已經成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之一,激起了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的探索興趣。項目化學習是通過集中關注學科或跨學科的核心概念和主題,設計驅動性問題,在學生自主或合作進行基于項目任務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積極學習和自主建構,生成知識和培養素養的一種學習形態。
項目化學習在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激發學習興趣方面有明顯的優勢,讓學習因需要而自然發生。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機會和經歷,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技能,促使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合作溝通力。
濟南燕山學校于近期組織學生奔赴章丘區某生態農場,開展了混合式項目化學習活動,探尋了一次“行走的課程”。之所以選擇章丘區的這個生態農場,是因為農場里雖有農林牧副漁五大產業,但社會知名度不高。通過項目化學習活動,學生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和社會接軌,發現并改善存在的問題,積極宣傳農場以提高農場知名度,幫其實現經濟效益,這也是每個項目化成員探尋的項目導向。
在生態農場,學生是整個活動的主持人,也是主要的參與者。在廣闊的自然天地里,他們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發現,捕捉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和話題。例如他們發現了諸多需要改善的現象,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動物家禽的鐵籠屋舍雜亂無序,可以融入環保生態理念,設計3D動態模型;魚塘就是一個孤零零的水池,可以結合休閑娛樂的思路,予以繪圖改造;每個園林景區缺少路徑的引導,可以整體規劃,設計新穎醒目的路標;擁有農林牧副漁五大產業的生態農場,如果作為學生的活動實踐基地,該如何設置活動課程,才能使學習資源得以更好地運用和遷移……
活動過程中,在真實的農場現狀和理想的宣傳推廣之間,學生們要學會建立相互的關聯,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討。初步觀察后,再進一步篩選,依據就是現象背后的實用價值。所以,教師需要繼續引導學生架構這些探討的問題和他們所學習的各科知識規律之間的關系。圍繞著規劃、改造、宣傳、推廣的目的,學生們初步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設計規劃。對于不同的解決方案,怎樣進行決策分析?學生們不可能通過一次實踐就能實現學習資源的遷移,所以教師后續帶著學生團隊又去了生態農場兩次,進行反復的實地調研。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復盤,再思考,再建構,再次詢問農場工作人員,和同伴分享到底怎么解決這些問題。通過這一系列的過程來實現我們所說的素養導向下的項目化學習。
反復查看現場、集會研討,最終分組策劃,在此過程中,參與成員迅速成長,取得的成果也相對豐富而多元,體現了較強的調研、創意和集合產出能力。例如設計了3D動態模型,開發了勞動課程任務單,研制了《跟著課本游農場》的系列微課,繪制了農產品的宣傳標識和包裝盒,制作了農場的風景宣傳片。
此次項目化學習,學生最大的收獲是在課本和現實生活之間建立了鏈接,在體驗中反思,設計出了可以在真實世界中展示和驗證的項目成果,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相關學科領域的學習主動性、社會交往技能等都是很好的促進。